本文目录:
几几年吐蕃与唐朝会盟,建立盟碑,约定什么?
,唐穆宗长庆三年。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吐蕃和唐朝会盟而立。
又称“长庆会盟碑”,于长庆三年(823年)在 *** 建立。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势力,进入9世纪后,吐蕃开始由盛转衰,因此,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会盟,结缔友好盟约。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。
年,唐蕃会盟,划定了疆界,互不侵犯,唐蕃会盟碑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。794年,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,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。
为什么吐蕃帝国在唐朝之后再也没有雄起过
因此对外的扩张疆域,反而耗尽了唐朝的国力。所以到了唐玄宗时,军事已经不再扩张了。所以不灭吐蕃,是因为灭吐蕃唐朝得不到太大好处,反而要加重唐朝的负担。唐朝当时国力上不能支持再扩张。
还有一个原因,众说纷纭,佛教的传入加速了吐蕃的灭亡。吐蕃的本土宗教是“本教”,佛教传入后受到统治者的推崇,迅速发展成为国教,导致信仰本土宗教的人民不满,激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无论是大唐、回鹘还是人力不能相抗的天灾都不是吐蕃灭亡的根本原因。导致其灭亡的原因正是其政府本身。吐蕃的扩张战略使其不得不依靠不断的战争来维持国家的经济发展,进而缓和庞大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。
唐朝对少数民族交往的表现?
1、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特点有交往范围广泛,且有连续性;交往领域全面;交往内容明显不同;交往渠道众多;在交往过程中,中华文化圈形成。宋朝时期,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,以议和为主且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灭。
2、通贡: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。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,向中原王朝求贡。
3、唐朝时期,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、通婚,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。在朝廷中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@族人士担任。西北、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@民@族建立的政@权,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。
4、民族交往与交融一糖与吐蕃吐蕃概况唐太宗10吐蕃,赞普松赞干布,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歇二,友好交往,唐太宗,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僧和青促进了经济。
5、①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,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,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。②民族区域自治,对少数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,不计前嫌。
唐蕃会盟碑所在地在当时及今天名称是什么
1、唐蕃会盟碑所在地为今天西藏拉萨大昭寺(又名“祖拉康”、“觉康”,藏语意为“佛殿”),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。
2、公元823年,将盟文刻石立碑,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,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。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,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。
3、《唐蕃会盟碑》亦称“长庆会盟碑”、“甥舅和盟碑”,为唐穆宗长庆三年,吐蕃赞普墀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所立。碑身呈方柱形,上有石帽,碑四周有汉藏两体文字,记载着唐蕃友好关系简要历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。
4、年(长庆三年、彝泰九年),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,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(按,现只存唐蕃会盟碑一通,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前。长安碑已不存)。
唐蕃会盟碑
公元823年,将盟文刻石立碑,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,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。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,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。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。
唐蕃会盟碑:又称长庆会盟碑,于长庆三年在拉萨建立。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势力,进入9世纪后,吐蕃开始由盛转衰,因此,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会盟,结缔友好盟约。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。
大昭寺唐蕃会盟碑为文化旅游景点。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。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,高42米,宽0.28米,厚0.35米,唐长庆三年(823年)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。
唐蕃会盟碑的历史价值是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见证。
标签: 拉萨大昭寺唐蕃会盟碑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